成语“积劳成疾”出自冯梦龙笔下,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攻打蔡国的一段战事引申而成,记录的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国之重臣殚精竭虑、以身谋国并最终积劳成疾而病倒不起的悲壮故事。这个国之重臣叫公孙归生。
楚灵王凭着强大的国势和兵力,灭了陈国以后,乘势发兵进攻蔡国。蔡侯中计被杀,楚兵攻城甚急。刚接位的世子有,听从监国公孙归生的意见,向晋求救。晋昭公惜兵不愿出头,叫宋、齐、鲁、卫、郑等国出兵,可是他们都怕强楚。蔡国没有办法,只得凭自己的微薄力量守城。一个不及楚国一个县大的蔡国,居然坚守了七个月之久,这里面全靠公孙归生的一力支撑。公孙归生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城中的粮食也吃完了,守卫兵士也筋疲力尽了,楚军破城而入……
看到公孙归生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国时期那位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何其相像,何其遗憾。可见,成大事,单靠某个人的操劳和才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一个单位的持续发展,一家之主也好,领头人也好,都不能靠疲劳战赢得胜利,只有张弛有度,休养生息,才有更长远的未来,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健康,一切都没了。历史上,这类教训不胜枚举。
大凡名医,历来重视著书立说,常常是通过学术著作来体现其地位的,事实上著书立说也是造就名医、衡量名医的一条重要标准。然而,“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意谓无论著书还是为古书作注,都必须博学万卷,同时要扫除俗念、成见方可。青灯黄卷,坐冷板凳写材料的都知道个中辛苦,何况那些名医,日常还要接诊大量的病人,再挤出时间编撰医书,就更不是简单的“辛苦”二字可以概括的,简直是焚膏继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沪上名医陈存仁“一生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2个小时写作,从不中断”, 为的也是“著书以教人”。他一生著作等身,除了《中国药学大辞典》,尚编有“皇汉医学丛书”、《中国医学史》等。为编《中国药学大辞典》,他规定自己每天写2000字,白天出诊,晚上写书,通常一晚只睡5个小时,足足写了4年,总计320万字。后期为了赶稿出版,又日夜不停地赶写,待交稿之后,大病一场。那段时间,他每日发烧不退,并且患上了神经衰弱,整夜失眠,体重由130斤减至96斤。无奈买了一斤多人参,每天喝参汤,移居无锡休养3个月才告愈。
清代名医魏之琇对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十分赞赏,遂依照该书体例,撰述《续名医类案》,以补江书的遗珠之憾。魏之琇为完成这部60万字巨著,废寝忘食,积劳成疾,终至不救,书成后不久便离世了,真是为著书而献身。在中医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医好了病人,却经常累病了自己。
勤劳、勤俭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革命年代,有句口号很响亮——“轻伤不下火线”,就是说有点小病小伤的,忍着也要坚守岗位,坚持工作。这两年,也有一句励志的话流传很广——“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就健康养生的角度而言,这种观念是要不得的,我们有必要知晓疲劳已是亚健康,是一种信号,是在提醒你,你的身体已经超负荷,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了,不重视这个信号,就可能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减退、脱发白发、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我们日常感伤较多的腰酸背痛、头晕头痛等都是典型症状,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恢复,尤其是过度的疲劳更不可忽视。人到30岁后,体力处于下降趋势,身体对疲劳的调解能力减弱,不及时休养生息,天长日久,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就会下降,某些潜伏在器官的病灶便有可能被诱发,从而患上疾病。这不仅对中老年人如此,对年轻人也是一样的,近些年,我们经常听闻有小伙子由于连续加班或上网玩游戏而猝死的,自以为年轻力壮不会有啥事儿,一旦倒下才知道生命的脆弱。
生活中,人们常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尤其是人到中年,每天睁眼一瞅,上有老下有小的,都指望着自己哪,那压力甭提了,天天“不用扬鞭自奋蹄”。阿松曾认识一位姓陈的出租车司机,别人都说一台车两班倒,他黑白干,问他为啥这么卖命,说是贷款买的车,媳妇没工作,还有两个孩子,全家就指望他开车挣钱吃饭。别的师傅中午吃饭一般会吃碗烩面,饭量大的还会加个菜,他为了省钱,每天吃从家里带的馒头,就着咸菜对付着就过去了。坐他的车时,几次交谈,他都大倒苦水,说这日子过得太辛苦,很怀念前几年在老家生活时的日子,虽然生活条件不如省城,但天天很开心,很轻松,没什么压力。现在,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两口子背井离乡来城里发展,劳苦不堪,他黑白开车辛苦,媳妇一个人管两个孩子上学和一家子的吃喝拉撒,也是筋疲力尽。两年后,阿松从陈师傅一个老乡处得知,他心梗去世了,车贷刚刚还完,阿松好一阵唏嘘。
车流滚滚,人来人往,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个“陈师傅”,有多少个“为了孩子”的父母在不知疲倦地奔波,甚至就连现在的孩子们,本是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童年时光,却比大人还忙,唯恐输在了起跑线上,一个礼拜除了繁重的课堂学习,光各种补习班加在一起就有几十个课时,甚至有新闻爆出有小学生被补习班压倒的。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这样说过:一个从小就接受必须争先、必须第一名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是可怕的、可怜的,他的成长过程不仅失去了欢笑,而且在步入社会后,假如成为领导,他会不考虑员工的感受,把员工当成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来使唤;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他就会苛求自己,让自己在所谓的奋斗中穷其一生,为了忙而忙,直到累倒下,把辛苦攒下的一点钱拱手交给医院,而不考虑他笑过没有,享受过快乐没有。觉得不辞辛苦就是人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病。
白岩松的话让阿松想到了孔圣人的一个教诲。周朝的时候,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孔子带着子贡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说:“赐也乐乎?”子贡答道:“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做的。有时紧张,有时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现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需要学会调理情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大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心静则慧生。考试的时候,如果脑子紧张,会的也想不起来;思想放轻松,才能才思敏捷,神游万里。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平和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中国人讲究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就会破坏平衡,平衡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生态平衡了,会风调雨顺;心理平衡了,会让人舒坦愉快;而劳逸平衡了,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平衡,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
点击以下图片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