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就拍不出好电影《宽忍的灰色
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河南大学出版社首发
谈论哲学与电影的关系,听起来是个非常形而上的问题,然而在近期《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一书的发布讨论会上,到场嘉宾与读者的热烈互动,使得这一话题穿透理论的象牙塔,直指当下的影像现实。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河南大学出版社所属的上河卓远文化公司新出版的一本电影理论书,里面选编了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以及阿兰·巴迪欧、让·鲍德里亚等人有关电影的理论论述。
在面对影评人Magasa关于“电影为什么需要哲学家参与”的提问时,该书选编者李洋回答:“不是电影需要哲学家,而是哲学家需要电影,因为哲学家要让自己的思想回答时代的问题。现在影像已经像现实一样在我们的世界里无处不在,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问题。”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福柯研究专家汪民安面对读者关于“法国哲学家与电影关系密切,中国电影导演与哲学的关系如何”的提问,更是直指中国导演“不读书”的问题:“中国导演年轻的时候都很艺术,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姜文都有好片子,但是40岁以后普遍没有好电影,为什么?这跟身体有关,年轻的时候的才华,靠来自身体的能量创造出好作品。西方的导演也是这样,但他们中年老年还在拍好片,他们一直在学习在读书。台湾导演侯孝贤、李安也是这样。但是中国内地导演把才华能量耗尽之后不读书。我们不缺有才华的人,但我们缺有知识的人。”
李洋也认为:“一个导演可以不是哲学家,但起码要思考人、影响和世界的关系。(在这方面)中国导演的世界观比较狭窄。”